一起來了解新加坡醫療機構的設計特點
(一)緊湊的規劃布局
新加坡國土面積較小、城市化程度較高、建筑密度高,因此綜合醫院大多采用高層集中式布局。建筑均采用中央空調系統,所以在規劃中較少考慮自然通風與采光需求。在交通組織上,通常是利用建筑各方向充分結合城市地形,設置多個出入口,以布置門診、急診、住院等各種流線,盡可能做到人車分流、潔污分流。
(二)嚴謹的建筑美學
新加坡的醫療建筑作為一種重要的公共建筑類型,呈現出豐富的建筑形式。在充分考慮建筑與周邊環境及城市關系的基礎上,將建筑的形式與功能緊密結合。整體來看,建筑形態大都含蓄、內斂,正是由于這種設計態度使建筑更加親切、空間合理而豐富。雖然醫院功能性較強,很多空間尺度會有一定的局限性,但經過細致的設計,還是可以在建筑美學上有所創造。
(三)完善的醫療工藝
新加坡建筑師認為醫療工藝是一個廣義的范疇,在滿足基本醫療功能的基礎上,根據用地條件和使用需求可以衍生出多種組合模式,醫療工藝的嚴謹與建筑空間的高品質之間并不矛盾。與國內不同,新加坡醫院設計是由建筑師和醫療工藝師兩者配合完成的,在保證建筑品質的同時,使工藝流程更加合理高效。
20世紀90年代建成的竹腳婦女兒童醫院,針對婦女、兒童這兩種使用人群,將建筑分成完全獨立的兩部分,同時醫技中心位于兩區中部,為婦女、兒童所共享,大大提升了醫技設備的使用效率。在當時,這種全新的設計理念完全顛覆了門診、醫技、住院三部分的固有設計模式,提供了一種新的設計思路。
新加坡的病房系統頗有特點,分為四個等級,從單人間到10人間不等,多采用大空間開敞病房設計。此類病房沒有空調系統,外窗采用大量通風玻璃百葉及豎向遮陽系統。政府對不同等級病房的津貼率不同,而病人應選擇哪級病房是根據其收入來確定的。
(四)先進的醫保理念
在新加坡,醫療保健理念已經從傳統醫學逐步向現代醫學轉變,即從只關注引發疾病的本源(生物醫學)過渡到多角度全方面的健康觀(生物—心理—社會醫學),強調有益康復的環境與自然健康心理對病患的積極影響。故其在設計中往往注重空間的營造,使其具備家的溫馨,同時充滿藝術氣息,減輕病人的焦慮和心理壓力。
(五)多元化的共享空間
新加坡醫院的開放性較強,將醫院設計納入整個區域規劃,在交通、景觀等多方面,增進區域內的微循環。醫院方主辦大量的社會活動、健康教育咨詢活動,通過教育傳達健康的觀念,削弱了公眾對醫院的恐懼感。除傳統醫療功能外,醫院為周邊社區提供大量服務,使醫院成為倡導公眾健康意識的地方以及可信賴的醫療衛生機構,使“以人為本、綠色健康”的理念深入人心。
(六)人性化的醫療服務
新加坡的醫院非常注重人的需求,例如設置諸多功能性入口以縮短病人的步行距離;在入口區域分設區域小巴接駁站、出租車及私家車落客區、無障礙車位、獨立的候車區等。在醫院內匯聚各地美食的食閣是標準配置,通常還設有咖啡廳、銀行、超市、小型書店和花店等。
另外,醫院極其重視開放性與私密性的關系,強調私隱的保護。公共區域完全開放,且流線清晰,而治療區域則被嚴格管控,各功能區域相對獨立,避免人流的交叉干擾。醫護人員工作生活的空間在設計中尤為重要。區別于常規的空間規劃,新加坡醫院往往弱化科室間的界限以促進合作,通過空間的營造獲得更多的偶發性收獲,從而迸發出新的思想。在工作場所中提供各種形式的工作環境,注重人才的吸引與保留,提倡“快樂的員工能夠帶來更好的護理服務”。
此外,還有一些功能模式上人性化的考慮與創新,例如在黃廷芳綜合醫院中,設計者提出了“一床一窗”的設計概念,即通過建筑界面的處理使每一個病人都擁有一個獨立的采光窗,改善了住院病人的康復條件,是一種非常有益的嘗試。
(七)細致的綠化景觀體系
由于城市空間有限,新加坡醫院往往內部空間狹小。因此,設計師將內庭院、架空層以及屋頂花園作為景觀設計的重點。新加坡地處熱帶,雨量充沛、空氣濕度高,非常有利于淺覆土植物的生長。同時,醫院建筑內部的公共空間不設置集中空調系統,利用開敞庭院、外廊形成進風通道,利用中庭、內院引導氣流組織,形成自然、生態的內部循環系統。
(八)高效的信息化建設
如果把建筑比作人類的骨骼,那么醫院的信息化可看作是人類的大腦神經系統。新加坡已初步以電子病歷交換系統連接所有公立醫院、綜合診所和社區醫院等醫療機構,并正在研發允許病人進入的電子病歷交換系統。同時醫療機構已普遍使用電子病床管理系統、電子藥房、醫院管理系統等軟件、自動輸送系統和機器人,極大地提高了效率,降低了成本,方便了病人。
我們會對您的電話嚴格保密,請保持電話暢通。
公休假日可能會順延,請您耐心等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