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還沒有趕上95年的日本?
說起日本啊,我們都不陌生,日本作為發達國家,經濟高度發達,在1995年,第一份真正意義上的《財富》世界500強榜單出爐。那年的第一名是:Mitsubishi。你多半看不出它是誰,只能猜測是一家日企——這是三菱商事。
那年的第二名是:Mitsui。你多半持續性懵逼,不必猜了,這是三井物產。
那年的第三名是Itochu,伊藤忠商事;第四名是Sumitomo,住友商事;第六名是Marubeni,丸紅;第九名是Nissho Iwai,日商巖井。
前十名中,日企居其六。第10—20名中,日企仍居其六。整幅榜單,日企共上榜149家(這數字直到今年我們也沒超過),僅次于美企151家,而且日企的營收總和高于美企。
早就知道日本企業昔日輝煌,但看到這份排名時小巴仍然驚掉下巴,一沒想到它們厲害到這等地步,二沒想到它們一直強勢到了1995年。
然而1995年也是日企登榜數量的巔峰了,在接下來的20多年里,這一數字持續下滑。到2017年,只有51家日企仍在榜上,雖然豐田、本田、松下、索尼等知名企業仍居前列,可是絕對數量畢竟縮減了2/3,實在令人感慨。
那么問題來了,中國企業如何避免類似的故事?
三國總計300家,會是一個鐵律嗎?
看著世界500強榜單上,中美日三國歷年企業數量的此消彼長,儼然就是三個國家經濟大勢的縮影。
1995年,日企上榜149家,美企上榜151家,而中國企業只有可憐巴巴的6家,這里面還有2家臺灣企業和1家香港企業。
三國企業總計306家,讓我們記住這個數字。
那一年,日本GDP是美國的近70%,中國大陸的GDP是美國的不到10%。站在2017年的我們已經難以想象,在1995年討論趕超日本,尚屬天方夜譚。
今年的世界500強,日企上榜51家,美企上榜132家,而中國企業已經暴增至115家,其中包括6家臺灣企業和5家香港企業。
三國企業總計298家,雖然配比變了,但總數仍然300上下徘徊。
2017年尚未過完,GDP數據不得而知。且看去年,中國大陸GDP是美國的60%,日本GDP是美國的25%——我們已經不盯著日本看了。
我們當然盯著美國。但同時或許也該想想,會不會有“下一個中國”超越我們?中國企業會不會被某個新興國家的公司大面積地擠出榜單?
眼前有一個經驗性的數字,我不確定它是否持續有效,但目前看來值得參考:中美日三國(將來也許是中+美+X,也許是X+X+X)一直霸占著六成的世界500強企業,也就是300家。
不信?看圖。
除了2008年前后,由于經濟危機的原因,美國企業讓出不少位置而中國企業暫未搶上,其余時間,都在300家左右——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國獨占150家,另外兩國瓜分剩余150家。
這是一個全憑經驗總結的數字,或許可以馬后炮地說一說:300這個數字是馬太效應(強者愈強)和地區貿易保護主義你爭我搶后的平衡點。
原因暫時不是重點,重點是我們如何持續在這300家里分一杯羹,一大杯羹。
后人哀之,亦復鑒之
回答上面的問題,得回去看上榜日企和美企的差別。
1995年到2017年,美國上榜企業雖然保持著一個大致相同的數量,但你細看其中的成員,早已是大換血。
蘋果、微軟、谷歌、亞馬遜、Facebook、甲骨文、思科、高通……即便能源與金融企業仍在霸榜,可是屬于IT時代和互聯網時代的新上榜美企數不勝數。反觀日本,屬于新時代的公司似乎只有軟銀。
不自我革命,注定被別人革命,這個適用于企業的道理,同樣也適用于國家。
有人曾說,日本企業的問題是“技術偏執,創新過度”,這話也對,也不對。
說它對是指,日企確實從未對創新懈怠,保持著一貫的技術迭代步伐。說它不對是指,相較于真正的大趨勢而言,日企的創新就像小打小鬧,遠遠談不上“過度”。
美國管理學大師邁克爾·波特(就是那位提出“五力模型”的波特),曾在日企風頭正勁之時判斷:日本的競爭力并不可持續。
他的判斷依據是,大部分日企做的都是“從1到N”的事情,而極少有人關注“從0到1”。從1到N,最大的問題是容易扎堆,大家同質化競爭,直到這片戰場無錢可賺。而“從0到1”的企業,享有定價權,享有超額利潤。
開篇提到的那些日本企業,雖然在1995年世界500強榜單上占據鰲頭,但那是因為榜單按照營業收入排名,若看利潤,它們其實遠不及排在后面的美企。
不斷打磨,精益求精,這種匠人精神當然值得贊許。
我們會對您的電話嚴格保密,請保持電話暢通。
公休假日可能會順延,請您耐心等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