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大利經濟緩慢復蘇,新政府經濟出現不穩定性
意大利經濟過去十年的表現
意大利在金融危機后的十年,經歷了其二戰以來持續時間最長也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,從2008年到2014年,意大利GDP縮水9%,即金融危機前10年的經濟增長成果損失殆盡,可見此次金融危機給意大利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。2015年開始,意大利開始實現經濟復蘇,但其復蘇相對滯后,而且意大利經濟增長率低于歐元區平均水平。
在公債問題方面,2017年末,意大利公債累計額為2.26萬億歐元,與GDP比值仍高達131.5%。由于意大利結構性改革并不徹底,壓縮公共財政與促進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兩難困境,加之其經濟增長疲軟,導致意大利公債問題長期難以根治。意大利銀行業主要問題體現在不良貸款方面,由于意大利經濟衰退時間過長,導致中小企業破產數量增多,銀行壞賬率極高,從2007年的0.8%增長至2015年18%。2016年意大利銀行業不良貸款高達3600億歐元,占歐元區整體不良貸款的1/3以上,險些爆發銀行業危機。
意大利經濟危機造成的社會沖擊
金融危機前,意大利的失業率曾低于德國,但2008至2014年,意大利失業率一路攀升,從6.9%升至13.4%,創自70年代有失業率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。近兩年,雖然經濟有所復蘇,但由于恢復勢頭較弱,并未給就業問題帶來明顯改善。更為嚴重的問題體現在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,在2014年曾高達43.9%,2018年大選時仍處于31.5%的高水平。種種社會沖擊跡象表明,意大利經濟社會不平等有增無減,民眾對傳統政黨失望不滿加劇。
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意大利經濟政策走向
1.結構性改革方面
危機促使意大利終于步入拖延已久的結構性改革軌道。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:首先是養老金改革方面,2011年意大利政府開啟養老金改革,提高退休年齡,預計2019年退休年齡提高至67歲,放棄養老金盯住通貨膨脹率的政策;第二在勞動力市場改革方面,放款解雇的限制,但改革不夠徹底,缺乏就業配套措施,導致部分人口在失業后無法得到專業培訓與保障,所以并未在就業方面起到理想的效果。2016年意大利憲法改革公投失敗,導致其結構性改革陷入停滯。
2.公共財政政策
從2008年起至今,意大利經歷了由擴張到緊縮,再逐步轉向寬松的財政政策。在金融危機爆發前期,意大利政府實行了大規模的刺激計劃。后由于很快陷入歐債危機,意大利政府又轉向了緊縮的財政政策。但緊縮計劃在意大利國內引發強烈反對,2014年倫齊政府上臺后,經濟政策主基調開始由緊縮轉向寬松,在歐盟允許的范圍內打擦邊球。目前,意大利主要政黨都放棄了財政緊縮政策,對此歐盟對意大利債務可持續性表示擔憂。
3.產業結構調整
意大利本身對市場的調節能力較弱,但在2013年和2017年先后提出了國家能源戰略和工業4.0計劃,這是意大利在二戰后首次提出的能源戰略和工業戰略。可以看到意大利政府在彌補戰略缺失、強化政府功能的積極嘗試,也可以預見意大利正在從弱政府向積極有為的政府轉變。
我們會對您的電話嚴格保密,請保持電話暢通。
公休假日可能會順延,請您耐心等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