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拿大子女教育好在哪里?一位移民加拿大的家長的肺腑之言
加拿大教育究竟如何?來聽聽一位移民加拿大的家長是如何看待的。
搬家來加拿大后,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,為什么移民。剛開始我總是直言相告,但是對方往往不信。有的干脆說,“是為了孩子教育吧?”后來我也不費事了,再被問到時,直接回答說“為了孩子上學”,普遍獲得認同。
盡管當年真的不是為了孩子教育移民,不過來了之后,卻發現也許獲益最大的是孩子。
加拿大的教育從理念到方式都和中國的不同。這些年來,我從未停止過對本地教育的觀察、思考。一方面是洋洋成長需要,一方面是我真的好奇。
觀察體會后,不僅對本地教育本身有了更多了解,也給予我相當多觀念上的啟發。這些啟發中最重要的就是對于尊重的理解和對于成功的重新定義。
陳丹青在某次采訪中曾說過,中國青年一代從著裝打扮、對新技術的運用、對潮流的追趕方面絲毫不遜于美國青年,甚至更超前。中國青年不足之處在于從小生長在一個等級觀念嚴重的文化氛圍中,得不到很好的尊重。
之前我并不以為然。洋洋從小上的幼兒園非常好,老師有愛心,重視孩子的感受。前一段國內幼兒園虐童新聞頻出時,我還特意撰寫文章推廣洋洋的幼兒園的經驗。洋洋在國內上了一個學期小學,雖然不如幼兒園寬松,不過也很不錯。前年他因為想念幼兒園和小學老師,我們還回國拜訪。由此可見幼兒園、小學當時給洋洋留下多么美好的印象。至于我們做家長的,所謂的燈下黑,當然更不覺得自己有等級觀念了??墒莵砹思幽么蠛?,對這個問題有了不同的認識。
首先震撼我的是加拿大人的禮貌程度。他們的禮貌程度和國內的差異很大,這個問題簡直可以專文來說明了。單說對孩子吧。許多老師見到學生會主動打招呼問好,和學生說話時,請、謝謝、對不起、不客氣這些基本禮貌用語不離口。
我因為幫助學校早晨做交通執勤義工,所以幾乎每天都出入校辦公室,見到校長、副校長、學校秘書和眾多老師。從來沒有見到過任何一位老師對學生不禮貌或是冷漠。學校的規矩是開始上課前,各班學生把當日出勤記錄交給校秘。我們的校秘是位和藹可親的老夫人,她幾乎能記得住全校200余名學生的名字。每個班交去記錄時,她都能叫著送記錄的學生的名字說謝謝。
學校里,孩子有權利對老師的意見說不,表達自己的看法。洋洋把學校的經驗拿回來教育我。有一次我認為他做錯事吼他時,洋洋盡管比較膽怯,仍然顫抖著聲音說:“媽媽,可能我錯了,但是請你聽我解釋完再說好嗎?” 可能是英語句法的關系,一句話不說完意思就表達不全,不像中文,有時開個頭就知道后面的意思了,因此本地人非常在意傾聽,不能隨意打斷別人的說話。洋洋在學校養成了這樣的習慣,回家也會要求我聽他說完后,再表示我的判斷。正是在大環境的影響下,洋洋越來越會為自己爭取權益,我逐漸修正了自己的行為和教育觀念。
孩子從小被鼓勵的是有創造力、想象力,敢于發表自己看法,不要人云亦云,發現自己的獨特之處,客觀地評價自己。學習沒有標準答案,老師說得不一定對。六年級時,洋洋在課堂上學到的是“當你聽到任何一種說法時,都不要馬上贊同,而是要在心里打個問號,想想再說”。成年人看待孩子是獨立的個體,因此也會認真聽取孩子的意見,而非以“你懂什么”來否定、搪塞。
個體獨立意識的不僅從小培養,也滲透到各個細節。比如,孩子們決定自己穿什么衣服、穿多少,而不會有“我媽認為我冷”的情況。學校一位家長有四個兒子。冬天的時候,我也見過她的兩三歲的孩子穿著T恤短褲在外面跑。我問她不怕孩子凍著嗎,她笑著說,孩子說熱,不肯穿厚衣服。像吃飯,很少出現家長追著喂飯的場面。家長會認為,孩子不吃是不餓。洋洋參加體育課外班時,活動結束時,都是孩子們自己收拾東西,家長或者教練最多會提醒一下,絕不會動手幫忙。
更令我驚奇的是,老師能坦蕩地承認自己不會。洋洋上小學時,老師改數學作業時說過自己拿不準,問過洋洋。但是老師的權威感并未損失,洋洋還是很尊重和信任老師。當洋洋和我講這件事時,剛一聽,我感嘆本地人數學確實不好,但繼而我很佩服老師——一個成年人認錯或說自己不知道是需要勇氣的。
我也逐漸學會了坦誠認錯,承認自己的不足、不會。我的感受是,當我承認自己的錯誤或者不足時,反而心情會一下子輕松,不用為了維護錯誤和不足而“死扛著”。而這種坦誠也源于自愛和對他人的尊重。我們珍視誠信、不想強詞奪理,是對自己的珍重。我們認為對方和我們同等重要、不去糊弄時,是對他人的尊重。
家長和老師并非不管孩子。對孩子們的言行失誤,成人們也很敏感,但一般不會動手(打孩子基本上是違法的)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。孩子的行為舉止如果從小糾正,會好很多。我多次見過本地家長對小小的孩子的行為就及時糾正,并不會因為孩子小、不懂事而放縱。
商場中見過幾次兩三歲的小孩子因為家長不給買想買的東西而大哭。一次是父母兩人,他倆就任著孩子哭,推著兒童推車繼續慢慢走,談笑自如。我知道有種觀點是孩子哭20分鐘之內是安全的,不會影響健康。不知道他們是不是依照這樣的觀點。還見過一個爸爸自己帶孩子。孩子躺地上哭著不起來。爸爸蹲下去勸。勸了幾分鐘,爸爸干脆把孩子抱起來扛在肩上走出商場了。小孩子鬧情緒是難免的,轉移注意力或者轉移場合是個平息的方法。
并非說這些方法就是最好的,但肯定好過對孩子怒吼、辱罵、暴打。打罵孩子會非常嚴重地損毀孩子的自尊心。而被關愛善待的孩子長大后,自然會尊重他人,更尊重自己。
加拿大社會文化中也非常重視尊重。舉個小例子。這邊的招聘或者求職履歷中,是不會要求性別、年齡、族裔、民族、身高、體重這些信息的。老板不會覺得自己高高在上,員工也不會低三下四。當然,這與加拿大有力的勞動保障法也息息相關。民眾、社會風氣、法的制定和實施是相互關聯、互相促動的。所以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社會風氣形成的助力者。我們善,風氣善;我們惡,風氣惡。
尊重孩子說來簡單,執行起來還需要家長的自律。首先要放下自己的施恩的架子,我們對孩子不是施恩者。我們養育孩子,孩子也帶給我們快樂。孩子并不虧欠我們。是我們自己決定了孩子的出生,并非孩子求著我們讓我們把他們帶到人世間。第二,還要放下自己過度的自尊心。誰也不是全知者,誰也不可能不犯錯誤。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知錯就改。
在我寫這篇講稿時,讀者麗麗正巧與我交流。她曾在國內辦過小升初輔導班,她的感受是,“曾經與多位家長溝通交流,發現孩子的原生家庭決定著孩子的未來。這樣說也許讓人想到經濟這個坎,其實不然。這就是許多孩子點著煤油燈也能夠光宗耀祖的原因。”她說,希望有生之年能辦一所家長培訓學校。
我完全贊同她的觀點。這也是為何我在寫教育類文章時,更推重其中的理念,而非技巧。只有成年人改變了觀念,端正了自我,孩子才能被教育好。
我們會對您的電話嚴格保密,請保持電話暢通。
公休假日可能會順延,請您耐心等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