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民,哪有那么簡單
移民,除了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教育環境之外,還需要考慮孩子的心理,只有達到孩子的生活環境、教育環境和孩子心理平衡點,才算得上是一次圓滿的移民。
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:
2006年我去加州看望朋友,她剛當了媽媽,在當地的月子中心坐完月子。聽她講,似乎環境還不錯:有拿著合格執照的護士24小時看護,有專門的育嬰房,還有專人準備中國產婦坐月子需要的補品。她說,除了像她這樣在美國工作生活的中國媽媽,還有一些特地從臺灣飛過來的孕婦,為了給孩子拿一本美國護照。
因為月子中心里面的住客越來越多,大約在2007年的時候還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:一家月子中心因為進進出出的孕婦太多,而且大部分是亞裔,以至于鄰居以為這是人蛇集團在販賣嬰兒和人口,于是報警。荷槍實彈的警察踢門而入,結果發現是一場烏龍。
那次行動導致了美國警方對月子中心的掃蕩,因為很多月子中心是無照經營。首先,美國規定,住宅不能作為經營場所;其次,美國對于育嬰房有嚴格的面積規定,而很多非法經營的月子中心,往往把車庫或者廚房改造成為育嬰房。
對于一些父母來說,只要安全,不被騙,為了給孩子拿到美國國籍,錢不是問題。
孩子是被動的,在哪里出生,在哪里上學,都是父母為自己做的規劃。只是,拿了一本美國護照或者香港特區護照,雖然多了一種選擇,可以享受這兩個地方的福利,比如免費的公立教育,出行的方便,但是圍繞孩子的成長,事情并不那樣簡單。
有很多朋友,當自己要從美國回到中國工作的時候,他們總是要花不少時間考慮這樣一個問題,自己的孩子到底在哪里讀書,留在美國還是跟著自己一起回國?回國之后,到底是讀本地學校,還是在國際學校讀書?小學還好,到了中學,是把他們留在身邊,還是讓他們自己回到美國去讀寄宿學校?
于是,有的家庭,最終還是要天各一方,父親留在中國繼續發展事業,賺錢養家,母親帶著孩子回到美國。畢竟孩子太小,放心不下,過早和父母分離,難免影響身心成長。有的讓孩子留在中國,或者讀國際學校,或者為了進名牌小學、中學,花錢花心思。
對于到美國或者香港生孩子的父母們來說,經濟條件好的,自然沒有太大的煩惱,但是如果家境一般,甚至只是小康的話,隨著孩子越來越大,選擇的余地不是那樣多。
陪孩子去美國或者香港讀書?作為中國公民的父母,以怎樣的身份去呢?難道一早就把孩子放在寄宿家庭?就算去的話,經濟上是否能夠承受?如果留在國內,無法享受本地學生的福利,自己是不是準備好了那一筆額外的教育費用?
不管是在香港還是美國,都有一些中國孕婦,臨到生產才沖進公立醫院急診室,其實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,因為醫生手中沒有病歷,如果出現嬰兒過大或者雙胞胎等情況,生產過程稍有差池,就可能造成嬰兒缺氧而導致大腦癱瘓。如孕婦胎位不正,則有可能導致孕婦子宮爆裂及大量出血,這個時候,如果急診室醫生人手不足,就很難應付這種緊急情況。
其實還有一個問題,那就是孩子未來的身份認同。朋友的孩子在香港的新加坡國際學校讀書,學校每天都要升新加坡國旗,結果有一天,在被問到他是哪里人的時候,這個只有六歲的小朋友很認真地告訴大家,他是新加坡人。直到他和父母一起回到北京,在北京本地的學校讀書之后,才開始覺得自己是中國人。
如果一個在美國出生的中國孩子,一直在中國接受教育,當他到了十八歲,必須選擇自己的國籍的時候,會不會違反父母當初的希望,選擇要中國國籍呢?因為他不像成年人那樣,會計算不同的國籍,不同的護照,能夠給自己帶來的好處,他只是遵從自己內心對于個人身份的一種認同,這個時候,父母會怎樣去說服自己的孩子呢?
或者,他選擇了美國國籍,去了美國生活,但是卻發現,自己無法融入美國的主流社會,他覺得沮喪,覺得自己沒有了根。這個時候,父母是不是應該問問自己,當初到底是為了孩子的將來,還是把孩子作為自己未來多一種選擇的投資呢?
移民,除了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教育環境之外,還需要考慮孩子的心理,只有達到孩子的生活環境、教育環境和孩子心理平衡點,才算得上是一次圓滿的移民。
我們會對您的電話嚴格保密,請保持電話暢通。
公休假日可能會順延,請您耐心等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