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大比拼丨全球十大生活成本最高城市
近日,英國智庫“經濟學人”(EIU)公布了2019年《全球生活成本調查報告》,評選出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城市排行榜。
英國廣播公司(BBC)隨即根據該份報告向公眾介紹了榜上有名的“全球最貴”城市,其中,香港、新加坡、巴黎三個城市共同登上了榜首,成為該調查逾30年以來,第一次有3個城市并列第一。
涵蓋全球133個城市,對全球各地150項商品及服務的獨立價格進行分析,并以紐約的水平作基準(指數訂定為100),得出各個城市的生活成本指數。
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香港首次成為了生活成本最貴的城市,比去年的第四名直接升了3級;而在榜單上的8個中國內地城市今年卻全部普遍下跌。
這代表了什么呢?我們先來看看全球生活成本排行榜。
全球十大生活成本最高城市
數據來源:英國智庫“經濟學人”(EIU)
如前文所說,中國香港(亞洲)、巴黎、新加坡(亞洲)并列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城市。值得玩味的是,其中香港、新加坡這兩個都是亞洲城市。
香港連跳三級,今年直接位列榜首。而新加坡則已經是連續5年蟬聯生活成本榜單的榜首了。
另一個榜首城市,法國首都巴黎,自2003年以來一直都在“全國生活成本最貴城市”的前十,今年則由去年的第二躍升為榜首。
位列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前十的另外七個城市分別是:
蘇黎世(瑞士),第4;
日內瓦(瑞士),并列第5;
大阪(日本),并列第5;
首爾(韓國),并列第7;
哥本哈根(丹麥),并列第7;
紐約(美國),并列第7;
特拉維夫(以色列),并列第10;
洛杉磯(美國),并列第10。
在十大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中,亞洲和歐美城市妥妥地各占據了半壁江山。
其中美國就上榜了兩個城市,排名第七的美國紐約,去年還是第13名,一年時間躍升了六位,與韓國首爾和丹麥根本哈根并列。
同為美國城市的洛杉磯排名今年也有上升,由去年的14上升至第10。
十大全球生活成本最低城市
數據來源:英國智庫“經濟學人”(EIU)
此外,榜單顯示,十大生活成本最便宜的城市分別是:
加拉加斯(委內瑞拉),第133名;
大馬士革(敘利亞),第132名;
塔什干(烏茲別克斯坦),第131名;
阿拉木圖(哈薩克斯坦),第130名;
班加羅爾(印度),第129名;
卡拉奇(巴基斯坦),并列第127名;
拉各斯(尼日利亞),并列第127名;
布宜諾斯艾利斯(阿根廷),并列第125名;
金奈(印度),并列第125名;
新德里(印度),第123名。
十大全球生活成本最低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中亞、南亞、南美等地區。
亞洲可以說貧富懸殊比較明顯了,雖然有多個城市位全球前十最貴城市,但同樣也有多個城市處于“全球生活成本最便宜”的排名中。
影響各國生活成本的因素
該調查報告通過對全球各地150項商品及服務的獨立價格進行分析對比,比如日常用品的面包、啤酒、服裝、房租等,服務則如剪發、美容及交通費等,來呈現各個城市的成本差異。
例如女性做一次頭發,法國巴黎的平均成為119.04美元(約795元人民幣),香港為112.1美元(約750元人民幣),瑞士蘇黎世為73.97美元(約495元人民幣),在日本城市大阪為53.46美元(約358元人民幣),最貴的是美國紐約,要210美元(約1403元人民幣)。
而榜單上排名第129名的印度班加羅爾的女性,做一次頭發平均費用只需要15美元(約100元人民幣)。
又比如啤酒,排名第4的瑞士蘇黎世一瓶啤酒的價格超過3美元(約20元人民幣),而在排名第127名的尼日利亞拉各斯僅需要0.5美元(約3.3元人民幣)。
可見排名前十的城市,在服務類、休閑娛樂及生活采購等項目的價格成本比較高。
通過對比排名接近的城市,會發現生活成本接近的地區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趨同,貨幣匯率和通貨膨脹是決定生活成本的重要因素。
去年美元走強,與美元有聯系的地方排名皆有所上升。如兩個城市進入了前十強的美國,紐約和洛杉磯分列第8和第10位,紐約今年排名上升了六位,洛杉磯則上升了四位。
要知道,在上一年的前十強榜單中可沒有一個美國城市。再往前看,在五年前,紐約和洛杉磯更是并列第39位的。
那么,為什么美國城市的生活成本一下子變得這么貴了呢?
對此,經濟學人智庫在報告中表示:“2018年的大部分時間,美國經濟持續強勁增長,美聯儲穩步收緊貨幣政策,導致美元大幅升值”。
經濟學人還表示,“隨著美元匯率走強,2018年,除了兩個城市外,美國所有上榜城市的排名都上升了”。
隨著美元兌其他貨幣走強,除了紐約和洛杉磯,美國其他所有城市的生活成本均上漲,升幅最大的是舊金山(第37位上升到第25位),休斯頓(從第41位上升到第30位),西雅圖(從第46位上升到第38位)。
同樣是貨幣因素,榜單中生活成本最低的委內瑞拉城市加拉加斯,去年通貨膨脹接近1000000%(就是一萬倍),為此政府甚至推出了新的通貨膨脹貨幣,但是情況仍然得不到扭轉。
甚至已經到了人們回歸在貨幣出現之前的流通方式,用商品去交換商品或是服務,比如用個人物品如服裝、汽車零件和珠寶等,去購買如雜貨等基本生活用品。
同樣,受貨幣匯率影響,以歐元聯系的城市則有指數及排名下降的趨勢。撰寫該報告的英智庫學者RoxanaSlavcheva認為,今次3個城市并列第一,反映各地的消費水平愈來愈接近,同時亦反映各商品價格、人們購物模式有全球化的趨勢。
中國城市生活成本普遍下降
整個榜單上,調查涉及八個中國內地城市,在生活成本排名上普遍下跌。除天津小幅度上漲2位,蘇州與去年持平外,其余六個城市排名均有所下降,其中青島下降了10位到第72名,幅度最大。
除了貨幣匯率和通貨膨脹因素,調查報告中解釋,中國城市排名下降表明這些城市的生活成本相對較低,此外排名波動幅度不大,表明生活成本相對穩定,
但是生活成本排名下降的原因,還是很值得深思的。
作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幾十年,生活成本一直都在不斷上漲,特別是一二線城市。那么為什么這次生活成本排名還普遍下降了呢?
經濟學人智庫分析師馬志昂(Nick Marro)稱,雖然去年中國經濟增長疲軟的主要原因是金融環境的趨緊,人們的金錢收入相比之前有所減少,從而導致消費需求欲望降低,需求減少致物價下跌,最終造成生活成本的下降。
此外,中國對房地產市場的嚴格控制,對抑制生活成本的增長也起了主要作用。
自去年兩會,政府工作報告提出“房子是用來住的,不是用來炒的”,“房住不炒”就成了調控的目標。所以2018年,我國對房地產市場的控制都呈現“逐漸收緊,稍有放松”的態勢。
同年7月,政策進一步收緊,變成了“堅決遏制房價上漲”。
在此目標下,限購、限售、限價、限貸、因城施策等一系列措施相繼出臺,使一直都熱火朝天的房地產市場急劇降溫。去年前五月,一線城市的成交額可謂歷史最低,同比下降了25%左右。
雖然在去年下半年,有所趨緩,住建部又提出“穩地價、穩房價、穩預期”,稍有放松,但是樓市依然溫和趨緩。
由此我們可以預判,2019年的房價,雖然還要看具體的政策出臺以及各個城市的調整,但是總體上,2019年中國房地產市場還是會延續2018年的“逐漸收緊”方向,甚至房地產稅也甚囂塵上,整體還是會有所降溫。
我們會對您的電話嚴格保密,請保持電話暢通。
公休假日可能會順延,請您耐心等候。